一、《女友的男友》(1987)
导演:埃里克.侯麦
国别:法国
电影评分:7.5
布莱莎与莉亚这两位年轻的女生结识后,由于志趣相投很快成为好友。布莱莎也由此结识了莉亚的男友费宾和有着理想工作、风流倜傥的帅哥亚历山大。布莱莎对亚历山大产生了好感,却总是阴差阳错的错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莉亚外出期间,布莱莎与费宾在一起相处融洽并发生了亲密关系。而正当布莱莎怀着内疚的心情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莉亚时,随着莉亚离开费宾和亚历山大成为恋人,布莱莎才逐渐明白,这个结果似乎早已在莉亚的算计之中……
在这部幽默有趣的爱情喜剧片中,侯麦通过两男两女间的情感纠葛,以轻松戏谑的笔触呈现了法国年轻男女之间感情与关系的跳跃性和随机性。片中的人物刻画真实生动,剧情发展极具生活化。在影像方面,令人心旷神怡的色彩搭配和时尚的服饰、装扮都给群众带来了放松愉悦的观景体验。而在影片结尾处四人同框的画面中,尽管莉亚与亚历山大、布莱莎与费宾分别成了伴侣,但导演却故意让莉亚与费宾、布莱莎与亚历山大分别身着颜色相同的情侣服装。这样的调侃和讽刺在令群众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由对某类男女关系的本质产生一丝遐思。
二、《瞒天过海:美人计》(2018)
导演:盖瑞·罗斯
国别:美国
电影评分:6分
这部演员阵容星光熠熠、观影过程轻松愉悦的时尚爆米花电影,讲述了被男友算计入狱的黛比·欧逊,在恢复自由后纠集起由七位各怀绝技的女性专家组成的一个犯罪团伙,策划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晚宴上偷走价值1.5亿美元的钻石项链,并同时报复他的前男友的行动过程。尽管整部影片从影像风格到角色刻画都并无过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奢华场景所带来的顶级视觉享受,以及桑德拉·布洛克、凯特·布兰切特、安妮·海瑟薇等顶级女星的联袂出镜,还是为观众提供一场轻松、时尚、爽快且充满女性力量的娱乐体验。
影片的优点在于剧本流畅,盗窃过程设计得巧妙且不乏幽默感。看着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女性团队协作,一步步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整个过程非常爽快解压,没有太多深沉的负担。而且在女性主义盛行的新世纪,本片无疑迎合了这种文化环境,成为一部女性视角的“爽文”。它成功地将经典盗贼片模式“女性化”,不再是男性间的兄弟情义和硬核动作,而是更注重智慧、伪装、人际操控和团队合作。最后的成功以及对前男友的完美报复,都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爽”感。不足之处则在于盗窃计划过于顺利,缺乏真正的意外和紧张刺激的转折让观众觉得“挑战性”不足。同时角色深度稍显力度不足,除了桑德拉·布洛克和安妮·海瑟薇的角色有相对完整的背景故事,其他成员的背景刻画都比较单薄,更像是一个个“功能型”角色,人物弧光有限。
三、《罗莎.卢森堡》(1986年)
导演:玛格丽特.冯.特罗塔
国别:德国
电影评分:8分
本片是一部以德国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罗莎·卢森堡的生平与思想为核心的传记电影。卢森堡的“自发论”和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批判,在斯大林主义主导的社会主义史叙述中长期被压抑。影片通过她《论俄国革命》等文本的视觉化,重现其思想中的民主内核,为20世纪80年代欧洲共产主义运动寻找替代性思想资源。
影片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的社会关怀与历史反思,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并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还原,成为一部具有多重价值的作品。导演摒弃传统传记片的线性叙事,转而通过卢森堡的书信、狱中独白和私人对话,深入其内心世界。影片以碎片化的记忆和情感瞬间拼贴出她的思想轨迹,强调其作为“人”的脆弱与坚韧的共存。同时电影以女性视角解构了历史叙事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不仅展现卢森堡的政治斗争,更细腻刻画她与伴侣列奥·约吉希斯的感情矛盾、对友谊的渴望以及身体病痛带来的孤独感,打破革命者“神话化”的刻板印象,赋予其血肉之躯。
影片将卢森堡之死与德国20世纪的政治暴力链条相连——从一战前的民族主义狂热到纳粹崛起。她的名言“自由始终是异见者的自由”成为对后世极权主义的预言,促使观众思考历史创伤与当代欧洲民粹主义复兴的关联。《罗莎.卢森堡》不仅是一部传记片,更是一次对革命、民主与人性的深刻叩问。玛格丽特.冯·特罗塔以艺术化的语言,让这位曾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思想家重新焕发生命力,罗莎.卢森堡的理想与困境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如何在坚持理想的同时警惕权力的腐蚀?如何在社会变革中守护个体的尊严?影片通过这些永恒之问,确立了其在电影史与思想史上的双重经典地位。
四、《图像与文字》(2016年)
导演:弗雷德·谢皮西
国别:美国、加拿大
电影评分:7分
在一所预备学校内,英语教师杰克·马库斯,与新到校任职的绘画女老师迪娜·达塞尔相遇并因教学理念差异展开辩论,杰克主张文字优于图画,迪娜则认为图像更具力量。有意思的是,迷恋文字的杰克·马库斯身体健康却有酗酒的习惯,而且他张扬的性格也使他在校内人缘极差。而热爱绘画 的迪娜尽管患有疾病行动不便,却颇受学生喜欢。他们将学生分为两组,探讨文字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本质。随着两人关系逐渐复杂,并发展出微妙感情。影片通过杰克·马库斯和迪娜·达塞尔两人之间的对抗、冲突、沟通与相恋,揭示了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矛盾,并映射出有关性别、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多项内容主题。
本片一部以艺术与文学的关系为核心,同时交织性别、文化与社会议题的轻喜剧剧情片。影片探讨了语言与图像在表达真理、情感与人性复杂性的能力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反思。克莱夫·欧文与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细腻动人,尤其比诺什通过肢体语言精准传递了迪娜的痛苦与骄傲。综合来看,《图像与文字》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它通过微观的人际冲突映射了宏观的文化辩论。尽管在艺术表达上未达杰作之境,但其对创作、性别与价值的探讨仍具启发性。影片成功引发了观众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并在性别、教育等议题上留下了批判空间。结尾的开放式结论避免了说教,给观众保留了讨论的余韵。
五、《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
导演:严寄洲
国别:中国
电影评分:6.5分
本片在上个世纪在我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谍战题材作品中的一部代表作。电影讲述了在1943年的抗日战争后期,面对日军在国内战争上疲态渐显、伪军内部士气低落的大环境下,杨政委和金环、银环姐妹等八路军地下工作者,在华北某城市内历经重重危机、无畏流血牺牲,通过地下工作成功策反伪团长关敬陶带领他的伪军团结向我军投诚的故事。就整体观感来看,本片构图考究、制作细腻、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饱含革命情感,具有较强的欣赏性与历史意义。片中诸如“接头”、“传递情报”、“策反”、“卧底”等元素,更是成了后来国内谍战影视剧不断沿用和深化的母题。
尽管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影片的人物刻画显得较为符号化,剧情设计也较为简单(剧中反派人物的设定与一些情节的设定,都令观众觉得反派人物智商堪忧)。但作为一部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宣传与教育意义为主基调的谍战片。这部电影在当时已经是制作精良、情节紧凑、表演出色的上乘之作。王晓棠一人分饰金环、银环两角,性格迥异,表演细腻,成了一个时代的银幕记忆。影片对地下工作者的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描绘,在当时极大地感动和鼓舞了观众,金环、银环更是成为长久留存于一代中国观众记忆中的经典银幕形象。
六、《比安卡》(1983年)
导演:南尼·莫莱蒂
国别:意大利
电影评分:7分
主角米歇尔是一位数学老师,他痴迷于数据、列表和规律。他记录下生活中一切可量化的细节,试图通过这种人为的秩序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抵御内心的焦虑和外部世界的混乱。但当他的同事、天真烂漫的女教师比安卡意外死亡后,他质疑官方的定论并决定自己调查比安卡的死因。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他的“调查”很快演变成一场偏执的幻想。他开始怀疑另一个同事,搜集各种牵强附会的“证据”,最终在一个幻想场景中完成了对“凶手”的审判和处决。
本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一个试图用理性秩序来框定混乱现实的人,最终如何被自己的观察和偏执所吞噬。影片主角是一个质疑秩序、并企图用知识分子思维方式武装自己,但内心充满不安的现代人。他的在片中的行为动机,是他图将无序的悲剧重新纳入一个“有原因、可解释”的理性框架的终极努力。但电影最深刻的主题表达在于:当理性的工具被偏执狂所使用时,它非但不能揭示真相,反而会制造出更危险的虚构现实,最终导致道德和理性的全面崩溃。 电影堪称是莫莱蒂作者印记的“奠基之作”,它作为导演早期的一部代表作,确立了他日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母题和独特语调。
七、《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2019年)
导演:J·J·艾布拉姆斯
国别:美国
电影评分:6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导演乔治.卢卡斯凭借三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在获得现象级票房成就,并以各种影片周边的衍生商品创造出惊人的商业神话的同时,更以契合当时美国意识形态的主题表达,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乔治.卢卡斯本人也与拍摄《大白鲨》的斯皮尔伯格与《教父》系列的科波拉一起,并称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好莱坞三巨头。
时至今日,星战这个代表美国的经典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失却了往日光芒。这部系列的第九部正片《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成了一部虽然制作精良、场面宏大,但也使人感觉到早已审美疲劳的爆米花娱乐片。本片讲述了在前作“绝地武士反击”的一年后,练习原力的战士蕾伊与所代表的反抗军,与被黑暗力量所掌握的哥哥化凯洛・伦所在的帝国之间的对抗和斗争,以及兄弟两人最终联手消灭黑暗统帅的故事。电影在全球收获十亿美元票房,但在具体的观影过程中,老套的情节与精彩却也单调的画面特效使得观众感觉到昏昏欲睡。
炒股配资合法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